应对美政策调整:中国重在开放与创新,维护好数据主权

新一届美国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了激进的政策改革主张,为中美经贸关系乃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加了更多变量。分析研判其对中国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

(一)金融领域:从“关税战”到“金融武器化”

一是‌关税升级与产业链重构。新一届美国政府强化对华关税政策,将针对中国输美商品的综合税率推高至145%,重点打击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等高附加值产业。二是‌资本市场双向脱钩。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施《外国公司问责法》升级版,导致156家中企被迫启动港股双重上市。同时,美国财政部限制养老基金投资中概股。三是‌债务工具被政治化。美国国会通过《主权债务安全法案》,授权政府冻结“威胁国家安全”国家的美债资产。中国持有的1.1万亿美元美债面临“武器化”风险,迫使中国外汇储备结构加速调整。

(二)科技领域:全产业链条精准遏制

一是实行‌实体清单与技术禁运。美国商务部将487家中国科技企业列入实体清单,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禁令扩展至14nm以下制程,禁止向中国出售包括DUV光刻机在内的关键设备,暴露出中国供应链脆弱性。

二是‌人才流动与科研合作出现断裂。STEM专业领域中国留学生签证拒签率升至42%,美国部分高校和基金会暂停与中国的科研合作或资助。

三是‌标准体系争夺更加白热化。美国主导成立“民主科技联盟”,在6G通信、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推行西方标准,架空国际电信联盟等既有体系。

(三)数据领域:数字主权争夺战升级

一是制造‌跨境数据流动壁垒。美国《数据安全法案》强制要求在华的美国企业将用户数据存储于本土。欧盟在美国压力下通过《数字市场法》,限制中国APP数据收集等。二是‌关键基础设施“去中国化”。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将华为、中兴等企业列为“国家安全威胁”,强制拆除其通信设备,涉及约27亿美元市场份额。三是‌数字经济规则主导权争夺。美国推动印太经济框架设立数字贸易专章,要求成员国禁止数据本地化存储,冲击中国《数据安全法》核心条款。

二、中国应对策略的主要建议

(一)构建“双循环”下的安全屏障

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突围。加快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与中东、东盟国家的对接,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二是加强‌资本市场韧性建设。深化科创板制度改革,允许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研究设立“自主可控产业链基金”,定向支持半导体、工业软件等领域。三是加大‌外汇管理工具创新。研究推出“关税波动指数期货”,为外贸企业提供定制化避险工具。扩大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建立“数字货币自由兑换试验区”。

(二)打造自主可控的创新生态

一是大力推动‌新型举国体制攻关。研究实施“2035前沿技术攻坚计划”,在光量子计算、类脑芯片等方向设立国家级实验室,支持前瞻性基础领域研究。二是‌产业链补链强链。研究实施“半导体自主工程”,建立长三角-粤港澳芯片产业协同创新带,提升中国在芯片和光刻机等领域的国产化率和自给率。三是积极实行‌国际人才“虹吸战略”。推出“顶尖科学家归巢计划”,实行科研经费支持和个人所得税优惠,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三)维护数据主权,构建数字时代防御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研究制定《数据主权保护法》,建立数据跨境流动“负面清单”。探索在上海自贸区、海南自贸港等试点“数据海关”,实现跨境数据流动全流程监管。

二是推进‌技术标准输出。探索与东盟等联合发布《区域数据安全治理框架》,推广中国区块链存证标准。

三是加快‌基础设施替代。加快推进“东数西算”工程,提升国家整体算力水平,助力我国云计算企业提升全球市场份额。

‌美国对华遏制已从单点突破转向体系化压制,但中国的市场纵深、制度优势与创新能力正在生成反制力量。我国要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的动力,在百年变局中开辟新的发展格局。

(作者伍爱群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上海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

海报设计: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