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联合书单|法庭上的妇女
在法与现实的交汇处,我们既是观察者,也是参与者。本期独角兽法学联合书单献给每一位关心社会公正、渴望理解法律如何形塑生活的读者——无论你是法律从业者、研究者,还是对历史与秩序抱有热忱的普通人。
本期书单,你将看到法律如何从文本走向实践,在权力与权利的博弈中守护公平;女性视角下的婚姻制度与职业壁垒;现代劳工权益的来时路……
法治的进程,永远与普通人的尊严息息相关。
独角兽法学联合书单,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旗下品牌“独角兽”发起,联合全国多家法学院校、科研机构共同发布,致力于向社会推荐最新出版的优质、前沿、经典的法律类图书。本书单经法学评委专家团审定后定期发布,这是2025年第2期书单(总第8期)。
以下图书排序不分先后。

《中国宪法实施和监督研究》
范进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版
主推评审:林来梵
《中国宪法实施和监督研究》以总书记关于宪法全面实施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宪法实施与监督的实践,对我国现行宪法实施与监督实践作了系统、全面的学理凝练、总结、阐释与研究。此书主题鲜明,观点深刻,是近年来深入探索中国宪法实施与监督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一部学术力作。

《依法律行政:行政法的基础构造》
王贵松/著,法律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主推评审:赵宏
《依法律行政:行政法的基础构造》追本溯源,揭示出从“依法律行政”到“依法行政”的嬗变背后所关涉的核心问题。坚守依法律行政原理,不仅意在重塑法律的权威、重申民主自由的价值,也会深刻影响国家权力结构的运行。

《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
【美】布莱恩·塔玛纳哈/著 赵英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1月版
主推评审:吴彦
《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一书是“剑桥法哲学基本议题系列”(Elements in Philosophy of Law)的其中一种。该系列是近些年内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哲学基本议题系列的法哲学卷。此套书系最大的特点就是议题集中,篇幅短小,易于读者研读和把握某个特定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最新讨论状况。在时下这个知识扩展加速、研究越发精细的时代,这一书系的推出可极大地帮助读者迅速把握各个知识领域最新的学术进展。作为当下法理论的社会学进路的重要代表,塔玛纳哈勾勒了他针对当代法理学的一些核心议题——什么是法律、作为社会建构的法、作为人造物的法、法律的功能等——提出的重要主张,值得任何一位对法理学感兴趣的读者研读。

《法社会学信札》
刘思达/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主推评审:郑戈
《法社会学信札》是关于法社会学的新《波斯人信札》。创作书信体的作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要求作者主动实现“人格分裂”,扮演两个不同的角色。本书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用心,也非常巧妙,使读者不仅能学习到关于法社会学的知识、做法社会学研究的方法乃至经营学术生涯的门道,也能感受到学者或有智性追求的学子之间相互砥砺、相互关心的友爱氛围甚至情感张力。这是一部有美感的学术作品。

《法庭上的妇女:晚清民国的婚姻与一夫一妻制》
【美】陈美凤/著 赵珊/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2025年2月版
主推评审:王捷
《法庭上的妇女》源自作者的博士论文,作者和译者都受教于黄宗智先生,二人的共同学术渊源,能让中译本可以进行顺畅的“语境转换”,不仅可以避免英文撰写中国史常出现的“失真”,而且可以更明确表达出英文写作时所不能表达出的关键概念的细微差别和内涵。正如原作者在中文序中提及的,本书的关键术语:英文中的“妾”(concubine) 和“一夫一妻”(monogamy)二词所蕴含的根植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联想,对中文读者来说并不明显,但是中译本更好地捕捉到其中的细微差别与内涵。还值得提出的是,本书属于“读者友好型”学术专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就此而言,也是“公众史学”作品的范例。

《中国租界法制初探(修订版)》
王立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出版
主推评审:侯欣一
在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租界法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西方现代法制进入古老中国的桥头堡,也是中西法律文化交流互鉴的试验田。本书是国内公开出版的第一部专题研究近代中国租界法制历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成功勾勒出了中国租界法制的复杂样貌,以平和的文字再现了中西两种法律文化冲突融合的艰难过程,理性思考租界法制在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具体影响,丰富了学界对中国法制近代化过程的认知。

《裁判中的法理应用——基于100余个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的分析》
赵春晓/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25年2月版
主推评审:崔亚东
《裁判中的法理应用——基于100余个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的分析》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法学著作。作者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为样本,运用法理思辨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剖析法理在裁判中的应用。这一百余个案例不仅仅是一个个生动的法律实践活动,而且体现法律方法、社会价值和法治理念,案例展现了指引、规范和示范的重要功用。对司法人员而言,案例是动态的法典;对民众而言,案例是鲜活的法治教材;对社会而言,案例还是宣传、弘扬法治的重要载体。书中构建类型化案例研究框架,将指导性案例中的法理归纳为法律原则、原理、司法政策和公序良俗,系统探讨其在释明法律、补充法律、价值引领等方面的功能,为法律人提供了一本很好的可读书。

《成为忒弥斯:女律师的征程》
尚真/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5年2月版
主推评审:王苑
在法律的浩渺星空中,忒弥斯是那永恒闪耀的正义女神,守护着世间的公平与秩序。而当代女律师们,正以鲜活的职业实践诠释新时代的正义图景。《成为忒弥斯:女律师的征程》聚焦十二位女性法律从业者,揭开她们突破职业壁垒的独立之路。这本书记录的不仅是法律从业者的成长历程,更是当代女性独立精神气质的具象化表达。她们打破“女律师”的刻板标签,用职业成就书写自我价值,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温柔且坚定。很高兴能读到这样一本书写女性职业精神的书籍,相信本书传递的价值一定会鼓舞一批有志于从事法律职业的女性。

《欧洲劳动法的形成——欧洲九国1945年前的发展轨迹比较》
【英】鲍勃·赫普尔/主编 李满奎/译,商务印书馆,2025年3月版
主推评审:田思路
《欧洲劳动法的形成》作为“社会法名著译丛”的重要译著,填补了我国对欧洲劳动法历史研究的理论空白。赫普尔教授以宏阔的比较视野,围绕个体劳动关系、集体自治、劳动标准及社会保障四大核心议题,系统建构了欧洲九国劳动法自工业革命至1945年的制度演进谱系。一方面通过揭示法律移植与本土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辩证关系,解蔽劳动法作为“历史进程性”(动态过程)的本质,突破了传统制度史研究的静态方法论;另一方面通过劳资博弈、福利国家生成等理论与实证研究,构建劳动法与社会变迁的互构框架,为理解劳动法的全球性与地域性提供了比较法研究的创新范式。该著作堪称社会法领域的理论经典。

《初步举证》
【澳】苏西·米勒/著 张蕾/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25年3月版
主推评审:孙达丹
苏西·米勒的《初步举证》以法律术语“初步证据”为支点,剖开性侵案件中法律程序与性别权力的深层悖论。主人公泰莎从精通“初步举证”的精英刑辩律师,沦为被同一套规则碾压的性侵受害者,其庭审困境暴露出法律对“完美受害者”的制度性苛求,展现了女性在创伤中的破碎与重构。苏西·米勒以法律人的专业洞察与文学感染力,构建了一座连接个体苦难与社会变革的桥梁,让我们看到:真正的正义,不应止步于程序合规,而需直面人性的复杂与制度的裂缝。小说既是性侵案件证据困境的司法样本,也是对重构性别正义的尖锐叩问,兼具法律深度与现实痛感,值得阅读。
本期书单评审团(音序)
崔亚东
上海市法学会原党组书记、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党组书记、院长,二级大法官
侯欣一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林来梵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达丹
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田思路
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华东政法大学教授
王捷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副所长,法制史教研室主任
王苑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
吴彦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赵宏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
郑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