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鲍金:给予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编者按】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根粉笔写春秋。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下,“澎湃新闻”推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系列访谈,对话2020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上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和2021年、2022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入选名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生动展示一线“教学名师”是如何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利用三尺讲台孜孜不倦教书育人,讲好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世界故事、人民故事、时代故事的。

本文是与2022年入选“教学名师”的、上海交通大学鲍金教授的访谈。

澎湃新闻:您是怎么样进入马理论研究教学这一方向的?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鲍金:没有人天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也没有人天生就适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领域。我进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这一领域,走了一条从盲目到感兴趣,直至将之作为事业的过程。我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正值国家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依法治国开始成为制度实践的时期,我跟随当时的社会大趋势填报了法学专业,因此我本科四年学的是法学。不过在法学专业学习中,我发现自己一方面对脱离了高中应试教育环境之后的自由写作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建立在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基础上,发现自己对抽象表达、深刻学理更感兴趣,而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将我的主要学习精力导向了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业学习上。从大三开始,我就开始阅读马克思、黑格尔的一些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精神现象学》《小逻辑》等,阅读这些著作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巨大的思辨张力、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明的实践意识。所以在大四选择考研专业时,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凡是以自己的爱好作为事业方向的选择,往往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冲动、激情和决心,因此在我准备报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过程中,我可以将大段大段的马克思经典论述背诵下来而不觉枯燥,也可以在考研前一天凭借“扼住命运的咽喉”的意志力度过高烧的病痛而考取专业高分。应当说,考研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之后考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直至进入马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工作,这一路走来虽是匆忙的,却是充实的、幸福的,而这一切的重要原因便是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

澎湃新闻:长期开展马理论教学工作,对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两个结合”的论断对于您看待问题的视角或方法有什么影响?

鲍金: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实现“改变世界”之精神自觉历程中的必要环节,而要在教学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标,就要把教学落实为对学生问题的积极回应。当我们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效果时,就会发现当前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最切身的生活问题的全面回应,而如果缺少了这些方面,那么我们的教学与“改变世界”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我们不仅要致力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更要致力于把教材体系转化为针对学生问题的教学体系。

澎湃新闻: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怎么看的,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没有什么例子?有没有什么感悟与故事?

鲍金:从我考取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算起,至今已有二十二年的时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我看待事物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教条,也不是一用就灵的实用性策略,而是建立在深厚学识背景和扎实学术功底基础上的厚积薄发般的透视性视角和辩证性方法。例如,马克思关于辩证法的“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观点就启发我们,要时刻以变的眼光和反的方法看待现存事物的存在状态和未来趋势,由此才能实现对事物的透彻认识。

澎湃新闻:教研多年,马克思主义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鲍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都是很宏大的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概括的。我的一个比较突出的感受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在不同文明语境的深度比较中获得自己的发展优势,所以如果说马克思是千年思想家的话,那么我们要善于、更要敢于把马克思主义放在与人类思想史上那些最优秀的大脑和最卓越的思想相比较的语境中进行分析、理解、辨析和提升。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对其他思想保持同情式理解的前提下,更为深切地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取代。

澎湃新闻:您能聊一聊您觉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未来吗?关于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推进,您是怎么看的?

鲍金: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激荡的理论思潮,同学们实际上有很多困惑和不解,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给予深入浅出的科学解答,而在帮助同学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居高临下地进行灌输,而是帮助同学们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注重展示马克思主义以理服人的真理魅力。例如对于人工智能能否取代人类的问题,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对象化的知识力量”为依据,注重揭示人工智能的本质是人类本质力量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客体化投射,而人类的主体地位植根于持续自我超越的实践能力,人工智能带来的真正问题恐怕不是取代,而是如何将对象化的知识力量复归于人的解放议程。通过对当代问题的理性反思,促使同学们以更加辩证的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

澎湃新闻:如何让同学们更好地去理解马克思主义,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

鲍金:毫无疑问,思政课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是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但是一些大学生学习思政课主要是为了完成必修课、取得课程高分,这就难以显现出思政课本应具有的重要价值。实际上,大学生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标志绝不是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大学生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当代社会问题,能否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原则回答当代中国与世界的问题。因此促使大学生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思政课要始终致力于构建学生与问题之间的生动具体的有机联系,通过大学生问题探究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进而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认同,这种根植于兴趣激发的教学方式才是符合大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现实路径。

澎湃新闻:您觉得大学生思政课重不重要,怎样上好思政课,关键在哪里?

鲍金:思政课非常重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全球竞争加剧、意识形态斗争复杂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防火墙”。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上好思政课要遵循教学规律,要注重教学中的创新,坚持数字赋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实践,将课堂延伸至社会。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怎么样?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鲍金: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相比于十几年前的队伍,具有更高的学历、更专业化的知识背景,接受了更为规范的学科训练、更长时期的专业熏陶,因此就具备了更加深厚的学科实力和更加全面的学科素养。不过,面对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之时代新人的使命,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提升的方面要远比十几年前多得多,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东西越有价值,那么思政课教师就越会感觉到自己硬实力的重要,乃至发现自己的无知,这是教师们常谈的“给予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列宁曾针对一些人企图否定旧文化的倾向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么在今天人类知识越来越走向互联、融通、共生的趋势下,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知识领域的批判性继承关系,从而站在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张力和实践品质,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真实精神和历史使命。